你怕被同龄人抛弃的样子,真让人心疼
闫妮和她亲闺女主演的影片《我是你妈》正在影院热映,闫妮在片中饰演了一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单亲妈妈,四十多岁和女儿的一帮小伙伴去夜店尬舞,还上了视频网站头条。
在电影里,闫妮的闺蜜却说闫妮“是个异类”,闺蜜也是离婚的单亲妈妈,整天愁眉不展,瞻前顾后,是大多数人对离异女人的想象。
但不管是闫妮在剧中的角色,还是闫妮本人,都不符合世俗对于“离婚女人”的定义。在拍《武林外传》之前,闫妮就离婚了,她说,这部电影的大多数情节都取材于真实生活,想必生活中同样是单亲妈妈的她,确实在用人生经验去演绎诠释。
闫妮的真实人生,也同样不按套路出牌。1971年出生的她,35岁才因《武林外传》一炮而红,35岁对一个普通人意味着什么呢?
看看现在流行的标题就知道——
有的人年少成名,有的人大器晚成;有的人选择先成家再立业,有的人选择先立业后成家;有的80后已经三胎了,有的80后还是个宝宝;有的90后还在为房租发愁,有的90后已经登上了福布斯名人榜。
很多时候,人生的旅程上被人们用年龄标满了刻度,每行至一个地方,总能看到一些“对标”,所以摩拜被收购时,《你的同龄人,正在抛弃你》就能迅速刷屏;所以那些和年龄焦虑相关的标题总是特别有流量。
可是,真实的人生,是没法“对标”的啊,所有外部的“刻度”都有他们自己的人生轨迹,正如《北京女子图鉴》里,顾映真对陈可说,人生到了下半场,敌人只有你自己。不是时代和同龄人抛弃了你,能抛弃你的,只有你自己。
遵循自己的内在秩序才是最重要的。
所谓内在秩序,是生命对于事物的存在形式或事件发生顺序和谐有序的要求。好的秩序感,犹如形成了一种内心定力和行为习惯。
内在秩序感和起跑线有关吗?
上个星期的《极限挑战》里,男人帮走进一群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中间,展开了一场关于“原生家庭”的6连问。
他们什么决定和努力都没做,起点已经各不相同。
决定他们起点的,是6连问背后代表的父母的教育背景、财力、视野、接纳和爱的能力。
然而当起跑枪响的那一刻,越是落在后面的,越是拼命。
第一个到达终点的孩子,并非起点最好的。
18岁前,我们的阶段终点都是高考,在标准化考试下接受统一的筛选。
可人生的旅途上,没有标准化的终点。
我们都努力想要登上人生的巅峰,但没人能说的清,巅峰在哪里。
我们都奋力奔跑在生命这场马拉松,但谁又能定义,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?
只有自造一个良性循环的内心秩序,才能真正地与自己、与世界和谐共处。
一个内在秩序稳定的人,有自己的节奏和步调;
一个内在秩序稳定的人,可以给自己划定起点和终点;
一个内在秩序稳定的人,可以自己定义成功。
生活从来不是一群人的比赛,别人的起跑线在哪里,和你没有任何关系。
别让任何人打乱你的人生节奏
最近有一个刷爆朋友圈的演讲,它先告诉你,大多数人眼中“完美的人生”:18岁成人,22岁大学毕业,25岁工作稳定,30岁之前结婚生子,人生慢慢安稳。
而后展示了一种更加舒展自然的人生:有的人没上过大学,却在18岁就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;有的人一毕业就找到了好工作,赚很多的钱却过得并不开心;还有的人在16岁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,但却在26岁时改变了想法;有的人身处一段感情却爱着别人,也有的人明明很相爱但却并不在一起。
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刻表,别让任何人打乱你人生的节奏。
电影《阿甘正传》里有一句经典对白,当别人问阿甘:“你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?”阿甘回答:“什么意思,难道我以后就不能成为我自己了吗?”
余生不过几十年,没空活成别人的样子,否则你将一直过着被人挑选的人生。
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石黑雄一说:虽然我也可以走得很快,但是我更喜欢慢走,我认为应该懂得走路本身的快乐。
你的快乐是什么,只有你自己能定义。莫向外求,多向内寻,明确你内在秩序的优先级是什么,然后就去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最优体验吧!
如何找到自己的内心秩序和节奏
有序使人安定,无序让人慌乱。
仔细想来,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局面的失控、内心的瓦解,是从生活小事的失序开始。那么如何找到内心的秩序和节奏呢?
1. 明确内心秩序的优先级
你内心秩序的优先级,就是最能让你全情投入的事。
滴滴创始人程维毕业第一年换了六七份工作,直到找到阿里一下干了七年。他信奉乔布斯的话:一定要找到让你热爱的事情,如果你还没找到,别放弃,继续寻找。
积极心理学家泰勒分享过一个找到生命优先级的具体方法:
拿一张纸,在上面一一写下所有你能做的事,再从中找出你想做的事,接着从你想做的事中,找出你最想做的事。看着这些,从中找出对你来说最为重要的事,然后just do it !
这其实是运用劣后顺序的原则,通过决定要放弃的事情,减少精神压力,并能集中精力完成必须完成的事情。
就像王尔德所说:做你所爱的事,就会觉得生活无一天不是假期。
2. 先定一个小目标,获取即时反馈
内心秩序的优先级像灯塔一样,指引着我们的方向,但使命宏大,往往容易受挫,导致内心失序。
这时,我们需要把大使命拆解成小目标,这样,每完成一个小目标,你都能不断得到正反馈,这种成就感可以激励你继续完成后面的小目标,重拾内心的平静,回到生活的轨道,找到方向、保持前行。
1984年,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,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夺得了世界冠军,成为本次比赛最大的黑马。
10年后,他在自传中写到:"每次比赛之前,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,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。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;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;第三个标志是一座房子……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。比赛开始后,我就以跑百米的速度,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击,过第一个目标后,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。起初,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,常常把我的目标定在40公里以外终点的那面旗帜上,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。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。"
3. 学会适当独处,优化内在秩序
《心流》作者米哈里说过,一个能记住故事、诗词歌赋、球赛统计数字、《圣经》章节、名人格言的人,比不懂得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占了更大便宜。
曾被苏联秘密警察囚禁在莫斯科监狱一年多的陶瓷设计家伊娃·伊索,靠着用手头找得到的材料制作一件胸衣、在脑海里跟自己下西洋棋、用法文跟人进行虚构的对话、做体操、背诵自己写的诗句等办法,才不至于发疯。
总有办法自娱的人,潜意识更不容易受环境产生的干扰限制,他们能自己设计出让自己有心流的活动,从而提高对内在秩序的控制力。
4. 暂时失序中的反思更有价值
还是滴滴创始人程维,他高考时由于发挥失常,去了北化工的行政管理专业;同一年,快滴打车创始人陈伟星也被调剂到北化工,但陈伟星上了几个月选择复读一年,第二年上了浙大。而程维选择留下来读了四年自己毫无感觉的行政管理专业。
他毕业第一年折腾了六七份工作,和四年大学的遗憾和痛苦有很大关系。
人生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,别因为一时的走错和失序就自暴自弃,止步不前。只要心底有方向,你经历的遗憾和痛苦,会换一种模样长进身体里,成为后续人生的养料。
最后,学姐把这首很喜欢的小诗送给你,愿你只管顺其自然、潜心一志完成自己想做的事;愿你懂得世事无常,境遇面前不慌不忙;愿你找到内在秩序,内心始终有节有律。
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。
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,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,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。
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,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,你也是。
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。
所以,放轻松。你没有落后,你没有领先。
在命运的时区里,一切的安排都准时。
END
成为更美好的自己
视知TV矩阵成员
(↓点击图片查看最新热文)